close

 

《探索原生家庭》

 

每一次對孩子失控的情緒裡,有著受過傷的你的影子

你需要更多的勇氣,去探究深埋在心中卻未曾遺忘的成長歷程

你需要花費心力,去梳理過去那些盤根錯節,才能明白它是如合僵化你們的親子關係。

 

 


 

曾聽個案說道:

「我真的是被氣到想要直接巴下去!我女兒那副伶牙俐齒、你能奈我何的嘴臉,我看了就超火大!」

坐在諮商室裡,我看著她說話時兇狠的模樣,聽著她的用字遣詞

我想,她應該從來沒有從鏡子中看見自己此刻的模樣

就如同她形容女兒的,一模一樣
 

在這個強烈的情緒裡,還有著原生家庭留下來的陰影

催化及加溫她所有的負面情緒

 

當然,她不會意識到,她的童年經驗及在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,

以及她曾經受過的傷,一直埋在心底,如影隨形。

 

我時常聽到有人使用一些詞來形容親子或夫妻之間的緣分與關係。

但凡遇到不受教的孩子,大概就屬於孩子是來“討債”的、父母是來“還債”的。

更極端一點,可能會說這是上輩子欠孩子的、孩子是來報復、報仇的⋯

 

 


 

遇到問題及困難,我們習慣去尋求解釋與答案,這是天性。

因為解釋與答案讓我們能夠擁有暫時的心安,不那麼徬徨,不那麼慌亂。 

 

但是這些「討債、還債、報恩等答案」,也在引導你的行為,強化你在關係裡的態度及互動模式!

當我們對親子關係有了僵化的思維,固著的答案,

接著多半就不太會改變,也不太想改變,更不太能改變已經運作不良的互動方式,然後只能持續惡性循環。

 

 


 

 

當我進一步回溯她的成長過程及童年經驗

我看見了她也曾經是掙扎的女兒,儘管她的內心充滿各種聲音與不服氣

而現在,她把心中的不滿、委屈及曾經被犧牲的情緒,不自覺地投射到了孩子身上⋯

 

 

你的成長過程有沒有過相似經驗:

大的就要讓小的、男生不能動不動就掉淚、女生不要這麼強勢、小孩不要有太多意見…等等

 

這些耳熟能詳的話,現在仍是一代傳一代;這些刻板印象及行為模組,就像是一種集體詛咒及社會暗示。

 

當我們成為了父母,也會不自覺地重演,即使我們曾經是那麼地排斥那一切

我們時常錯誤地以為,受過傷的人自然知道要避開,自然了解不能重複相同的循環

其實,並不然。

 

往往只是換成某種形式去討回心裡的公道;

也常常用錯誤的方式,去滿足內心的遺憾。

 


 

在上述的案例中,有主見的女兒,活出了她原本最想要自己成為的樣子。

她其實是欣慰,但又多了幾分妒忌與羨慕

因為這映照出她滿滿的失落感,而那是關於她自己的,成長過程中的祕密。

 

 

透過鼓勵諮詢,檢視自己受過的傷,接納它,才能創造更好的人生

 

我們都是帶著父母的愛長大的,而這些愛裡面有時也伴隨著傷害

來自於不夠了解、沒有能力了解,以及錯誤對待

 

每個父母都曾經是受傷的孩子,

我們是,我們的父母也是!

可是我們往往沒有機會追本溯源,也在還沒有時間及心力去修復傷痕之前,我們就成為了父母,帶著成長過程中尚未結痂的傷。

 


 

讓孩子照亮你吧!

讓他陪伴你再「長大」一次

 

檢視那些會誘發你強烈情緒反應的事情

那些會讓你特別抓狂、特別有感覺的話語、態度及行為,

多半與你的童年經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
 

孩子會照亮你內心的黑洞,但也會激發你的潛能,讓他帶著你再次學習愛與被愛,享受這趟豐富的生命之旅吧!

 

我們因為不習慣、不舒適,而排斥及抗拒,但我們推開的,其實是自己以及孩子共同的成長機會。

你的脆弱、你的堅強、你如何面對成長的祕密、你如何修復過往的傷害、你如何跨越自卑、你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感,這些都是在為孩子做最佳的示範 

 

 

 

正向教養 教養 爸媽 孩子不乖怎麼辦 孩子可以打嗎 父母 童心之嶼 工作坊 蒙特梭利 阿德勒 心理學 怎麼教小孩 小孩 孩子 媽媽教室 新手爸媽

新手父母 幼稚園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如何教小孩 怎麼教孩子 如何教孩子 打罵 權威教育 愛 溺愛 寵 嚴厲 管教 管束 陪伴 陪小孩 陪孩子 觀念 執行 實踐 情緒失控 高EQ EQ 情商 智商 培養 栽培 親子 親子關係 親子問題 人生 當爸媽好難 怎麼當爸媽 好爸媽 好父母 懲罰 獎賞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童心之嶼工作坊 的頭像
    童心之嶼工作坊

    童心之嶼|正向教養工作坊

    童心之嶼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